找到相关内容3234篇,用时3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东林十八高贤传

    ,别立省寺于逍遥园。四事供养,一无所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时罗什译出《十住经》,师更相征决,辞理方定。师髭赤,善解《毗婆沙论》,时人号“赤髭论主”。秦弘始中,译出《四分律》(四十四卷)、《长》...涅槃正因。阐提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是来未尽耳。”乃唱“阐提之人,皆得成佛”。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旧学僧党,以为背,遂显大众,摈而遣之。师正容誓之曰:“若我所说背,当见身疠疾。若与实相不背...

    志磐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04371677.html
  • 方立天: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善恶又以心为主。《中》卷45《心经》载:“比丘,心将世间去,心为染著,心起自在。”[注释:《大正藏》第1卷,709页上。]《杂阿》卷10云:“比丘,心恼故... (1)清净心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侧重于这层涵义。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既排除烦恼染心,又有成佛的功德。   (2)万物体性。如《大般涅盘·师子吼品》就把“佛性&...

    方立天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1473178.html
  • 郑晓江:佛教之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中》云:“命终无常,死丧散尽,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若以佛教这种生死本质观教导病人,让临终者透悟生死,获得关于死亡的佛法智慧,从而视死为自然且正常之事,并达到不恐惧、不怨恨,身心两安...我”所有世间的丧失,直至生命的死亡又有什么好恐惧的呢?临终者若能在这样的佛教智慧的启迪下来对待自己世间的所失和生命的丧失,则必不会焦虑不安。   《法句譬喻》记载,释加牟尼佛弘法...

    郑晓江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0373234.html
  • 王雷泉: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

    《维摩经》这一教育理路与《》一脉相承,《杂阿》267指出:“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 僧肇在《注维摩诘经序》中,融会《法华经》“开权显实,发迹显本”之思想,揭示了《维摩经》的主题: “此所明,...

    王雷泉 ( 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2773263.html
  • 昭慧法师:佛教生命伦理学之研究方法论

    zCakyamuni Buddha)悟道而成佛的过程,即是以甚深智慧观照人生,而印证了此一理 则。   详见《杂阿》卷一○(大正二,页六七上),《中》卷二四“大因”(大正一,第...,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杂阿》卷十二(大正二,第84页中)。   无论佛出不出世,万法都循着这样的法则而生灭运行;恒常如此,故称“法住”,普遍如此,故称...

    昭 慧 ( 台湾玄奘大学教授)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5873287.html
  • 周叔迦:杌人集(1)

    三佛出世久近,大小乘经论或不同,唯后四佛出于贤劫则一也。文云今此劫中已七佛者,误也。  年岁渐短,数千百载间,乃至朝生夕死。据《》、《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并言减劫之末,人寿十岁,斯为最...女得度因缘三卷  佛说园生树经一卷  佛说轮王七宝经一卷  佛说大生义经一卷  佛说分别布施一卷(即《中·瞿昙弥经》)  佛说息争因缘一卷(即《中·周那》)  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二...

    周叔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5473408.html
  •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人间佛教”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是一种普遍共识。论者多援引《增一》“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以及《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之说,用以阐明佛法与世间的关系,用以作为“人间佛教”在教理上...曾对太虚提出两点批评:一是太虚在末法时期应该修依人乘而趋大乘行的观点是缺乏说的根据的,不易为一般信徒所接受;二是太虚的思想核心,仍是中国佛教传统的台、贤、禅、净,而依印度佛教思想史来看,它们则属于“...

    董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173504.html
  • 法相唯识学的三性说及其中道思想研究

    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第一时佛在仙人鹿苑转四谛正法轮,为破除人我执,开演《》令声闻根器的人渐登圣位。但他们虽断除了我执,但又迷执诸法为实有,起种种法执。因此,佛在鹫岭开示第二时教法,为使中根人明了...三性说的前驱,但二者互相摄的关系却多处可见。藉此我们可以推测五法说与三性说有着相近的思想来源、承担着相似的理论任务。以与瑜伽唯识学深有渊源的说一切有部为例,在其根本论典《俱舍论》中,将宇宙万有分成五...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273506.html
  • 如来藏与唯识学关系问题之分析

    。而其提出‘如来藏’这一解决方案则是受了早期佛教的‘心性本净客尘所染’ 思想之启发。关于心性本净思想的出处,目前还很难定论,汉译的中没有此说。在正统的唯识学典籍中对此也有提及,《成唯识论》中在...唯识学在理论上是并存不悖的,它们间的割裂是后期唯识学人为所致’,这样的观点违背如来藏与唯识学彼此理论异质矛盾之事实。至于《楞伽》与《密严》二中如来藏与唯识合流之现象,这是如来藏放弃自身理论特质汇入唯识...

    慧仁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173537.html
  • 唯识“八识”与康德“纯粹知性”的比较

    ”与“异时因果”。至此,宇宙人生之全部内容也就无所遁形,这就远非康德哲学乃至世间学问所能一窥其豹的了。   [1] 《箭喻经》,《中》卷六十,《大正藏》第1卷,第804上—805下  [2] ...知道唯识的“熏习”的功能,更不知道既有显性的“现行”,还有隐性的“种子”,所谓的宇宙人生的全部内容就只是阿赖耶识的“一隐一现”。 如阿毘达磨大乘中說。伽他曰: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

    养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573547.html